现代交换原理
chapter1 交换概论
1. 交换的概念
-
交换
Exchange vs. Switch
Switch 偏指“转换”,狭义上指某个设备(交换机)中,数据从一个端口、网络到另一个端口、网络的过程。
-
通信系统
通信网的组成:
- 终端设备
- 传输设备
- 交换设备
无交换:点到点通信(全互连方式),
个终端需要 级对线路。 交换 :简化网络,实现可拓展广覆盖。
交换:负责建立通信信道、传送通信信息
2. 通信网三对基本概念
1.1 信息传送
-
面向连接工作方式(物理连接、逻辑连接)
-
物理连接:对应物理线路,独占信道(未必是独占某条物理线路,比如可以是独占时分复用后一条线路上的一个时隙)。
-
逻辑连接:又称虚连接,按需占用信道,是虚电路(Virtual Circuit)的工作方式。
-
-
无连接工作方式
Note
可以与TCP/UDP中的面向连接-无连接概念进行类比,但要注意两者的区别。
TCP、UDP运行在更高的层次上,它们的连接是端到端的概念,不关心底层的路由与转发,因此不适用通信网信息传送中的概念。它们底层都基于IP协议,在通信网中都是无连接的。
不过两对概念有着类似的思想,即数据包是否按照正确的顺序发送接收,并且保证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此外,它们有类似的特征,即包含“建立”、“传送”、“释放”三个阶段。
2.2 时分复用
-
同步时分复用
- 位置化信道:依据数字信号在时间轴上的位置区别各路信号
- 用于电路交换
- 发送端与接收端时钟同步
例子:30/32路PCM系统。一帧均分为32时隙(TS)。话音信号使用固定频率采样编码,数字信号固定64kbit/s。每TS传输8bit,其中30TS用于话路,其余2TS分别用于帧同步和传送信令(后面详细说明)。
-
统计/异步时分复用
- 标志化信道:每个分组前附加标志码,标示分组的输出端或传送路径
- 用于分组交换和 ATM 交换
例子:IP网络是统计时分复用。
对比:在传统的同步时分复用系统中,每个低速数据终端都固定地对应于共用信道中的一个时隙,而不管这些终端是否在工作,因而一帧中的有些时隙被闲置浪费了。而统计TDM只对那些正在工作的终端才分配时隙,从而可为多于时隙数的终端服务。
Important
通常语境下统计时分复用==异步时分复用。但在讨论交换方式时,两者略有不同。
2.3 带宽分配
-
固定带宽分配
适用于固定比特率业务(如话音),需资源预留。
-
动态带宽分配
用于时变比特率业务,需资源动态分配或竞争。
Tip
可以类比成交通车道,固定车道/高峰加宽车道。
同步时分复用通常意味着固定带宽分配,统计/异步时分复用通常意味着动态带宽分配。
3.各种交换方式
仅记录几种重要的交换方式,其序号继承课件
Note
不要把交换方式和三对基本概念弄混,它们没有可比性。这些基本概念仅仅是对于一些专业名词的说明,它们在下面介绍交换方式所具备的特点时出现(以后也会经常出现)。
另外,在介绍一些交换方式时,课件没有给出一个精准明确的“定义”,它们更像是某(几)种过程或机制模型的归纳,可能存在多种实现方式,在一些细节不必纠结。
这一章仅作概述,后面会对一些交换方式进行详细学习。
3.1 电路交换
主要用于电话通信网(PSTN—Public Switched Telephone Network)。
话信的特点在下一代Internet课给我们读的“END-TO-END ARGUMENTS IN SYSTEM DESIGN”中有被提到:其可以几乎不在意可靠性与准确性,但要求高实时性。该特性使得它成为了一个完美符合端到端原则的模型,即底层通信网络可以不作任何差错控制或其它处理,这能同时满足两个要求。
电话通信的另一个特性是,一旦建立通信,就以恒定速率传输信号(电话不知道你有没有说话,它只是全盘接收所有声音信号并将其转为数字信号,因此其采样频率是固定的)。
不知道是电话先被设计出来还是电路交换先被设计出来,但总之,电路交换好像就是为了电话通信而设计一般。
电路交换的特点:
- 面向连接的工作方式(物理连接)
- 同步时分复用(信息传送的最小单位是时隙)
- 固定带宽分配
- 无差错控制机制
- 对通信信息不作处理(透明传输)
- 流量控制基于呼叫损失制(流量满了新的呼叫请求就被拒绝)
3.4 报文交换
主要用于公用电信网的电报自动交换。
3.5 分组交换
其基本过程与报文交换类似,只不过把数据进行了分组,其信息传送的最小单位变成了分组,这么做可以减小存储时延,实现存储和转发并行。
存储—转发是这两种交换方式都具备的机制。它的意思是,交换机(中间节点)会把接收到的最小交换单位存储在交换机中,等处理完毕、排队结束后再转发。这相当于提供了一个缓存。
在分组的形成中,需要关注以下两点:
- 分组头:选路信息及其它控制信息
- 分组大小:可变长,长度兼顾时延和开销
分组交换又可以被细分成两种具体的形式。
3.5.1 虚电路 Virtual Circuit (VC)
逻辑连接是虚电路的连接方式。狭义地讲,它指通过路由表等方式为通信双方建立一条逻辑上的固定信道。
结合图片可以更好理解,节点A、B之间的信道在物理上既不属于DTE1-DTE3,也不属于DTE2-DTE4,这两个连接需要使用的完整信道都是通过路由表定义的——也就是说仅存在于逻辑中。事实上,只要删除路由表,连接就不存在了。
从与物理信道的区别角度来看,A、B间的信道在任何连接需要时都可以被暂时占用(按需占用),没有哪个连接能够独占信道(这里需要注意”信道“与物理电路的区别,信道可以是逻辑的,比如在时分复用下,一条电路可以被分成多个信道,只要固定占用时间轴上一个位置,仍然是物理连接)。
虚电路有两种类型:
在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可以根据路由表是否可以更改来进行分类。
3.5.2 数据报 Datagram(DG)
- 路由选择和数据转发同时进行。
- 典型应用:IP网络。
3.5.3 对比
共同点:都应用了统计时分复用(分组头有标识),竞争使用资源,因此也都是动态带宽分配(可变速率)。
3.5.4 总结
详解:由于是数据业务(与话音等对比),对可靠性要求高,有差错控制(体现在二层链路层,是点到点的差错控制)。为了实现转发和差错控制,需要解析分组头,因此是非透明的。呼叫延迟与呼叫损失对比,不管网络是否拥挤,存储在缓存中,保证能够完成通信(多等一会儿),这是高可靠性与低实时性要求下的机制。
Note
虽然现代分组交换应用于某些语音服务(如微信电话底层使用IP服务),但分组交换实际上不适合传输实时性高的内容。
电路交换现在基本已经被淘汰,即使传统的由电信运营商提供的话音业务也不采用电路交换,但为了保证高实时性也并不使用分组交换,而是在骨干网使用IP交换(后面介绍)。IP交换≠分组交换
3.7 ATM(异步传送模式)交换
思想:不同业务能否共用一个网?结合电路和分组的优点。
-
固定信元长度,使用较短信元。
方便硬件控制;节省缓冲容量、降低存储时延。数据交换单元为信元。
-
逻辑连接
两层逻辑信道标识,VPI+VCI,使得交换更加灵活,原理与虚电路基本相同。
-
异步时分复用
标志化信道+相同时隙(等长信元),结合同步时分复用和统计时分复用的部分特点。当然实际上还是统计时分复用的一种特例,可以动态分配带宽。
Note
通常语境下统计时分复用和异步时分复用是同一种东西。但在讨论交换方式时,为了与其它交换方式作区分,认为异步时分复用是ATM独有的。
-
端到端差错控制,增加效率。
Note
这里的差错控制可能更偏顶层架构,不在交换方式本身的范畴,因此不认为ATM具有可靠性。
-
同时支持话音与数据业务。
总结:
现代基本没有使用,因为发展过慢,其它交换方式已成规模,重新部署成本过高。
3.8 IP交换
仅作简单了解,后面详细学习
是一类IP与ATM融合的技术,有两种模型:
现代骨干网基本使用集成模型。
-
MPLS
集成IP的寻址路由与ATM的标记交换思想。外层仍使用传统IP路由,核心骨干网加上标记进行逻辑转发,提高效率。
4. 交换系统的基本结构
4.1 交换系统的基本结构
4.2 电信交换的基本技术
- **互连技术:**交换网络的拓扑结构、选路策略、控制机理、多播方式、阻塞特性、故障防卫。
- **接口技术:**模拟用户接口、数字用户接口、模拟中继接口、数字中继接口。
- **信令技术:**用户信令、局间信令。
- **控制技术:**控制系统的结构方式、处理机间的通信方式、多处理机结构。
4.3 交换节点的基本功能
chapter2 交换网络(1)
1. 交换网络的构成
交换网络是由若干个交换单元的按照一定的拓扑结构和控制方式构成的。
交换单元是构成交换网络的最基本的部件。
2. 交换单元的基本概念和数学模型
2.1 基本概念
-
交换单元:完成交换功能的基本部件,能按照一定的要求,将入线上的信息发送到指定的出线。
-
交换过程:建立内部通道,完成入线与出线上的信息交换;在完成信息交换后,拆除内部通道
2.2 分类
-
按入出线的信息传送方向
对于无向交换单元,一边进只能在另一边出。
-
按入出线的数量关系
- 按入出线之间是否共享单一通路
空分交换单元中,线路之间没有交叠(不存在共用)
2.3 数学模型
偏定义,直接贴PPT了,其实很简单。
Note
这里不允许多对一连接需要结合之后学习的交换单元结构来考虑。由于其采用最简单的结构无法实现空分、时分复用等方案实现多对一,多对一必然导致冲突。
答案为
3. 各类交换单元
3.0 交换单元的性能
3.1 开关阵列与空间交换单元
- 可以用开关来控制出入,所有开关构成交换单元内部的开关阵列。
4. 交换网络
-
banyan网络
本质是二叉套二叉
但是!课上讲的不是这种形式QAQ